在种植玉米过程中,很多农户对于种植密度有一些误区,有些农户过度稀植,只看重穗子大,但是群体产量低,最终影响了产量。也有部分农户认为,种植越密越好,但是过度密植使玉米小穗株和无用株增加,空秆多,易倒伏,从而造成减产。所以,我们常说合理密植才能获得高产,但是究竟怎样才算是合理呢?
玉米合理的种植密度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它受杂交种特性、气候、肥水、土壤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1、品种
不同的品种,种植的密度也有很大的差别,有可能密植的品种种植密度要比稀植的高上一倍之多。中晚熟的品种,这类品种的玉米棵型比较大,叶片宽而大,适合春播。种植密度宜稀,在到株之间。
中早熟的品种种植密度在到株之间,这类的品种棵型相对晚熟来说比较小一点,这类的品种比较适合小麦田套种或者油菜茬,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种植的不太多。
早熟品种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个品种了,麦茬种植的夏播玉米都是采用的早熟的品种,这种玉米棵型属于小棵型,植株生长比较紧凑,叶片是向上生长,种植密度一般在到株。
3、肥水
土壤肥沃,施肥量又多,可以适当密植。土壤肥力低,施肥量少,如果种植过密,会出现植株营养不良,产量低的问题。应掌握“肥地宜密,薄地宜稀”的原则。
玉米需水较多,密度增加后,需水量就增多,干旱地区,浇水不方便的地区,适当稀植。
4、气候和土质
在北方地区,日照时间比较长,温度相对来说比较低,这种情况下就不适合种植密度过大了,需要合理的减少种植密度。在南方地区,日照时间较短,这样环境下玉米的生长周期就相对比较短一些,而且植株普遍比较矮小,在这种环境下就可以适当的增大种植的密度。
玉米根系发达,需要氧气较多,浇水透气性较好的沙壤土,比黏土地种植的密度可以稍微大一点,每亩可多~株。
5、管理条件
如果是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在种植过程中水肥的供给,生长的调节等工作都能做到位,就可以合理的增加密度,这样对玉米的高产就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如果是管理粗放,就要减小种植密度,如果过于密植的话,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造成减产。
综合以上几个原则,在河南地区,有些农户常采用的种植方式为80厘米X40厘米宽窄行,或者60厘米X60厘米等行距种植。在确定合理密度之后,种植方式对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增加密度之后,应配应适当的种植方式更能发挥密植的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