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诊疗过程中,病人对吸氧量的需求非常高,特别是危症、重症病人,都要靠氧气“续命”。疫情暴发后,医院医用氧用量急剧上升,2月18日峰值用量,达到平时的7至10倍,医院达20倍。截至目前,武汉医用氧始终没断供。
医院以小时计算用氧量
2月7日,湖北召开的第十七场疫情防控例行发布会上,医院院长彭鹏说,重症病人百分之百需要吸氧,危重病人的氧气需求量是重症的10倍以上。呼吸机要靠氧气驱动,供氧不足,就无法投入更多的呼吸机。
2月11日起,医院在短短4天时间里,收治了近千名新冠肺炎患者。为保证氧气供应,该院总务处处长黄海每天都要“算算术”:危重病人有多少?插管病人多少?用的呼吸机有多少?他们凭此要计算每小时用氧量、一罐氧能用多长时间,送氧的车辆多长时间能来才能保证不掉压、不掉氧,等等。
据统计,2月18日,医院日需氧量达到峰值,比平时增加了7至10倍,医院甚至增加了20多倍。
武钢马力全开生产“救命氧”
1月27日,大年初三,武钢气体公司制氧车间班长肖明带领全车间人员到岗。作为武汉唯一一家医用氧生产企业,公司四台大型、两台中型制氧机,平时只开两三台大型机,生产高峰期除一台中型机作为备机外,其他5台马力全开,24小时生产。
近两个多月来,武汉医用液态氧产量,从每天不到70立方米,提高到最高峰值的立方米。中国宝武武钢有限公司明确提出:“宁愿高炉少氧,医院供氧。”
“设备运行多了,点巡检和防泄露的压力骤然增大,人手明显不够。”车间主任周伟说:“那段时间真不容易。”
宝钢中冶气体事业部天途运输公司周刚队长说,从春节前开始,武汉医用氧的需求量,从平时的每天瓶左右,增加到了近瓶。而且要得很急,公司要求24小时备勤,接到电话立马就要送。为此,7名专门负责送瓶装氧的平板车司机,有两名长期睡在公司。
武汉紧急改造医院供氧系统
3月4日上午,武钢中冶工业服务技术公司气体事业部经理时文玉和同事一起,医院巡查头天刚刚改造完成的中央供氧系统,各项数据表明,该系统运行正常。至此,医院供氧系统改造基本完成。改造过程实现“零事故”。
时文玉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医院的供氧系统有三类:氧气瓶、杜瓦罐和中央供氧系统。氧气瓶内装的是高压氧,通过减压阀向病床供氧;中央供氧系统用的是液氧罐,通过汽化器转化为高压氧,再通过减压阀向病床供氧;杜瓦罐则相当于一个微型中央供氧系统,储氧量为升,相当于25个氧气瓶的储氧量。
医院一般使用中央供氧系统,其液氧储罐、输氧管径规格与供氧病床数量相关。病床数量激增时,必须加大输氧管径,储罐容量严重不足的,还要更换更大的储罐。
2月12日,武钢有限气体公司专家根据各医院实际情况,提出四种应急供氧方案:
优化NCP(新冠肺炎)医院的供氧模式;增设小型液氧贮罐汽化供氧系统的应急供氧方案;将医用氧气瓶、杜瓦罐搬运至病房供氧的应急供氧方案;新建NCP医院或新改造的NCP医院的紧急供氧方案。
早在疫情初期,按照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由市应急管理局统筹协调卫健、经信、市场监管和武钢集团等部门和单位,对全市医疗机构用氧设施改造施工力量开展摸底调查,并进行专题会商,明确了由武钢集团牵头,其他部门和单位支持配合的工作机制。2月14日,经多方紧急线上会商,医院供氧设施改造队伍组建完成。
48小时完成一套供氧设备改造
2月4日,武钢中冶工业服务技术公司气体事业部钳工张孝刚和同事一起医院光谷院区急诊病房,负责改造这里的供氧管道,其中包括管道脱脂、吹扫、焊接、试压和送氧作业等近10道工序。
供氧系统改造属于高危作业,特别是送氧作业,存在燃爆的风险。但对张孝刚来说,最危险的事,是不得不穿着易燃的防护服进行高危作业:“6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这些我们能忍。最担心的是材料和工具太多,把防护服弄破了。”
最早提出改医院。1月28日,武钢接到武汉市政府紧急求援电话,医院的氧气供应和扩容改造。中国宝武武汉总部组织氧气生产、运输、设备安装和维护等有关单位连夜制定方案,预计6天完成。经过一线人员轮班作业,提前24小时建成。
2月初,武钢有限气体公医院建设现场,提出新建供氧系统方案和临时供氧意见。即在采取医用液氧罐加汽化器、调压阀组现场紧急供氧方式,确保该院如期投入使用。
此后,武汉市医院供氧系统改造的速度被连续刷新。医院院长刘明瑜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该院供氧系统改造项目2月14日进场,16日完成,全程仅48小时,没有政府的高效调控和企业的全力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至3月4日,武汉完成新建供氧系统2家(医院、医院),完成改造17家,并为全部医院的供氧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改进方案,医院出现氧气断供的情况。
(长江日报记者齐翔通讯员甘霞)
医院施工现场
医院施工现场
医院施工现场
三医院施工现场
医院施工现场
医院施工现场
医院施工现场
医院施工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