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抓住疫情的缝隙,我们决定出发,去一座名叫色达的小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色达似乎都符合年轻人对于超越现实的想象。这里远离世俗职场,平均海拔米,离最近的机场也有多公里;这里有烟火和颜色,僧侣们从年铺起来的屋舍,成为了一望无际的红。从北京出发,路程颇为曲折。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一圈又一圈,近一小时才越过一座山,抬头还是。色达长冬无夏,这会是难得的温暖时节。我们就露营在城边的草原上,同行人员有些缺氧,经老板提醒,意外发现这里也有外卖。下单约10分钟后,骑手的电动车骑上了草原,直接送到帐篷前。这让我们试图逃离北上广的努力,陡然遭遇了现实的扭曲。在我们以为要远离世俗的时候,世俗却以外卖的方式接近了我们。骑手摘下头盔,是个漂亮的藏族姑娘。图
色达外卖骑手甲热。雷宇/摄姑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新的故事。
我们所厌倦和逃离的那个世界,与我们所幻想的藏族姑娘的世界,在过去的岁月里,悄然重叠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新的,也更接近真实的组合:外卖、小城与望不到边的草原。
文
魏真
编辑
卓然
藏族姑娘在讲过去,我们聚精会神,
想象着一匹狼在城里觅食的画面
她叫甲热,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每逢七八月的温暖时节,她会在休假的日子里带孩子们去草原露营,有时给牧民送餐,也需要骑行在草原上。她喜欢这样的时候,“感觉风都是自由的。”
如今色达总共就7名骑手,撑起小城的外卖地图。
县城面积不过1.8平方公里,数字可能没概念,相较来说,北京一个稍大的社区都有2平方公里。城里物价很高,因为货都是从成都等地运送进来的。
我们对这个小城满是好奇。甲热送了四年外卖,最熟悉不过。
图
藏族姑娘甲热在色达草原配送超市的外卖订单。雷宇/摄
她说年轻人最爱点的外卖是蜜雪冰城,牧民最常下单的是矿泉水,游客对藏式烧烤评价颇高,最远的订单是送到距离城中心3公里的小学,最特别的地址是一栋建筑围墙的“狗洞”里……
甲热带着我们在城里转悠,中途去了趟菜市场。甲热的父母在那卖酥油,这是她长大的地方。
“小时候这里很穷,城里只有一条主干道,街上都是低矮的民房。”甲热回忆,那会到冬天时,乡下经常没有电,因为是轮流放电,村民们取暖做饭都主要靠烧火。
城区道路坑坑洼洼的,雨天总被溅起一身的泥点。
小路没有灯,夜里黑漆漆的,入冬后,会有狼下山找吃的。甲热说,他们不止一次在街上遇到过,夜里路上没人,就开大灯滴着喇叭在狼身后驱逐,直到狼跑出城,一溜烟消失在城边的山坡上。
年轻人很多是中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在家放牛种地。
我们也没有诧异,色达地处偏远,海拔高,冬季最低气温能有零下30℃,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种种条件必然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随着色达内外道路的建设完善,当地旅游业发展起来,由此带动了经济发展,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年,甲热在县城的就业扶贫招聘会上看到美团外卖在招骑手,她对这个新兴职业了解甚少,但家中收入微薄,为了改变现状,她还是决定试一试。
图
色达城区远景。雷宇/摄
那会脱贫攻坚还在当地如火如荼进行着。甲热对于城区修路记忆深刻,由于主街道路面被挖开,街边商户的外卖订单只能步行去取,再交付给另一骑手骑行送餐,如此竟也坚持了近半年时间。
我们去外卖站点,见到了熊大熊二,
看到了放牛娃的春天
次日,甲热带我们去往站点,在城区一处居民楼里,客厅空旷,墙面贴着骑手的职业规范一类海报。严格来说,这应该是骑手宿舍和办公室,以及一只橘色流浪猫的家。
猫是他们在附近捡的,性格活泼,见到我们就往腿上扑。
高原紫外线强,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皮肤黝黑。这7名骑手都是藏族人,年龄最长的35岁,名叫仁真翁修,体型高壮;年龄最小的松德稍矮些。商家都很熟悉,就开玩笑,给他们取外号“熊大熊二”。
图
色达如今仅有7名骑手,撑起小城的外卖地图。雷宇/摄
骑手们比较年轻,工作经历很少。甲热只在餐馆里做过两个月的兼职服务员,工资两三千元,之后曾帮着父母在菜市场里卖酥油;松德没做过其他工作,中学毕业后只是在家里帮忙务农、盖房子。
仁真翁修是个例外,他曾在四川理塘做过三年的水泥搬运工。
这是一份靠体力挣钱的活计。最忙时,他要在一天里搬运吨水泥,同伴在车上搬,他则将水泥背至工地上,全数搬完至少需要花费12个小时。
“每天搬这么久,肩膀受得了吗?”我问。“还好,就每天晚上有点疼。”仁真翁修就笑笑。
他唯一担心的就是水泥袋子有破损。“水泥要是溅到身上,粘着汗,那块皮都会掉。”为了安全,他全副武装,上身穿三四层工服,头和脸都裹上布,但溅到水泥破皮还是常有的事。
年,仁真翁修前往色达时,看到了这里的外卖小哥。听说这份工作还不错,没那么累,挣得也多,就报名加入。他刚开始只准备送半年外卖,到次年夏天再回工地,送着送着,就不想走了。
来色达前,我就听说高原水草丰美,牧民养牦牛为生。在色达城边,时常能看到成群牦牛走到公路上,堵住路,甲热开玩笑,“我们遇到堵牛也不敢往前,也不知道谁比较贵。”
图
色达外卖骑手在配送订单的途中。雷宇/摄
闲聊间得知,骑手多吉泽仁也曾是牧民。
工作前,他帮家里放牛,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男孩们找到很多打发时间的小游戏,多吉泽仁喜欢“丢石子”,抓一把石头放在手背上,再往上抛,看谁接到的石子多。
玩累了,他们就躺在草原上,看牛、发呆、睡觉。
多吉泽仁说,他去成都杭州打过工,但都只待了一个多月。初到杭州,他“醉氧”,睡了好几天。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工厂的流水线工作更是枯燥,他怀念草原的日子,呆不下去,又回到这里。
说起骑手的工作,多吉泽仁觉得能找到一些共同点。比如抬头仰望高原的春天,比如感受风的自由,比如在草原上送外卖,和牦牛同行,短短的时光,就好像回到了放牛的日子……
图
色达草原。雷宇/摄
订单量最高的烧烤店里,
帅气的藏族歌手,和他如今安稳的家
每日穿梭于大街和小巷,草原与公路,甲热他们也见证着这座小城的变化。
甲热说,医院、政府大楼、博物馆这些都是后期重建的,以前都只是低矮的平房;游客络绎不绝,酒店就越建越多,现在至少有多家,还有一家星级酒店,旅游旺季时,酒店房间价格能涨至上千元。
城里的餐馆超市也越来越多。外卖刚开时,上线的商家只有几家,本地商户对外卖也很陌生。德单则让开着一家藏式烧烤店,曾有游客来店里吃饭,问他,“这里有美团外卖吗?”他反问,“什么是外卖?”
时间久了,藏式餐馆也在逐渐上线外卖。德单则让自小放牧,不懂如何操作这些,城市经理帮他下载软件、上线店铺,教会他接单的方法。如今他上线的烧烤种类越来越多,到现在有60多种。
店里生意越发红火。游客多时,店里每个月至少有几百单的外卖订单。德单则让曾是一名藏族歌手,但收入不稳定,四处漂泊,他在这里开店,想让妻子过上安稳的生活。
站在城边街道,目之所及都是低矮山坡,草原延绵不绝。色达本是纯牧业县,周边牧民逐水草而居。到了七八月份,城边水草丰美,牧民们的黑色帐篷就搭在公路两边的草地上。
帐篷离公路不远,但周围没有商铺,生活并不方便。
牧民也开始熟悉点外卖,比如超市大桶的矿泉水。下雨时节,草原上的水会比较浑浊,水质不好,超市桶装水的需求就比较高。
图
骑手甲热在色达草原配送超市的外卖订单。雷宇/摄
同样是在七八月份,当地人还保留着草原“耍坝子”的习俗。
他们通常是合家而出,或邀亲约友,在草原上搭起白色帐篷,一呆就是10天半个月。“他们也喜欢点外卖,主要是烧烤和啤酒饮料,一家人就在草地上吃烧烤喝酒,合围着跳舞。”
草原上的外卖订单怎么确定位置?甲热说,露营的藏民通常会设置地址为车牌号,或者什么颜色的帐篷,再备注“打电话”。城边有很多标志性的建筑,他们就沿着建筑的周边找。
骑手们骑着电动车上草原,沿着牛羊踩出的小路,一直到帐篷门口。
冬日里一杯热腾腾的酥油茶,
让我们看到属于小城的温暖
在色达的短暂日子里,除了缺氧,我们倒觉得生活的便捷和大城市没太大差别。甲热却觉得,城市之间的区别不只在硬件设施,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这里有独属于小城的温度。
色达冬季漫长。10月初,小城已经入冬。
这里昼夜温差大,冬季白天气温在0°C到10°C,极端情况下,夜晚最低气温能有零下30多°C。一场雪后,红色木屋与白雪相互辉映,别有一番美丽。游客慕名而来,外卖订单自然也不少。
甲热说,最冷的时候,骑在路上,他们连眼睫毛都会结冰。
为了御寒,骑手服厚且宽大,内里还会穿着三四件棉服,有时还会穿厚大的藏袍,并在电动车的车轮上绑着链条,防止路面结冰时骑车打滑。
难免也会有一些意外小摩擦。甲热曾不小心在路上打滑,蹭到一辆车,对方没说什么,摆摆手就让她走了。
从这些骑手的描述中,我看到小城居民的朴素和善良。
甲热提及印象最深的一次订单,客人是一位独居老太太,子女在外地远程点餐。送餐时,看到外面下着雪,老人取走外卖后又拉着甲热进屋,给她递了一杯热乎乎的酥油茶。
色达地处青藏高原南部,平均海拔米,含氧量不过是平原地区的60%。冬季草木枯萎,平原游客更难以适应本地气候,缺氧是常见反应。
骑手帮助缺氧游客,已是常见的事情。比如游客不舒服待在酒店里,点外卖时托骑手代买一瓶便携式氧气罐;又或是帮忙买上几包缓解缺氧症状的药物,骑手们不曾拒绝。
严重的情况也有。仁真翁修曾看到一名游客因缺氧倒在路边,妻子扶不动,孩子在哭,身旁还放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他当时正有订单,但还是把游客背进酒店,还免费给游客买了瓶氧气罐。
因为外卖骑手总共就7名,骑手和商家的关系比大城市里更为熟络。
德单则让的烧烤店就在站点附近的街面上。平日里,骑手们总喜欢凑在这里,俨然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站点。德单则让很随和,让他们免费给手机和电动车充电,还会把电火炉打开给骑手们取暖。
图
色达街景。雷宇/摄
店里只有德单则让一人,订单多忙不过来时,骑手们也会帮忙打包分装。
遇到订单少的日子,年轻的骑手们还喜欢打篮球。今年他们已经组织了3场球赛,“我们可从来没输过。”说起篮球,骑手们的脸上满是得意。
月入八千的色达骑手说,
善良才是人生的成功
努力挣钱,买房买车,卷在一个疲惫的物质梦想里,是我们这些城市打工人的生活画像。
甲热工作4年,仁真翁修也接近3年,结束行程前,我挨个问他们:“存了多少钱?”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细问下来,这里骑手的月平均收入能有至元,但他们日常只留一两千元自己用,其余的都给了父母。
“父母帮你存着吗?”我问。“不是,给父母用。如果我要买衣服,他们会帮我买。”甲热说。
骑手多吉泽仁家里有兄妹5人,他是长子,妹妹今年刚上高中。他说,妹妹是家中最会读书的孩子,自小成绩在班上前几名,房间贴满了奖状,他赚得钱除了给家里做开支,也支撑着妹妹的读书费用。
每逢农忙时,多吉泽仁还会请假回村子里,帮家里收青稞。
仁真翁修入职的第三个月,就在县城买了房子,总价10万元。他此前在工地攒了5万元,又和朋友们借了5万,付了全款。房子在一个社区,四间屋子,面积有多平方米。
在这个小站里,他算是单量最高的骑手,最高时月收入有1万多元。
但不过5万元的借款,仁真翁修还了大半年。他的妻子也在色达,哥哥姐姐都已经工作,唯有一个妹妹和母亲生活在老家村子里。他不放心妹妹,每月挣下的钱,多数都给了家里。
登子倒是例外。
图
兼职骑手登子。雷宇/摄
他是一名兼职骑手,还在读师范类学校。第一个月工资,他交了学费,第二个月他给自己买了一件不错的藏袍。今年暑假是登子第二次兼职,“工资就当做下半年的生活费了。”
9月初,登子结束了兼职生活,回校后,他在一所小学做实习老师。说起这段经历,他记忆最深的是一位老师点的外卖,是30杯奶茶,送给全班的学生们,那是他期待的美好师生关系。
登子也考虑毕业后回到色达,在藏区小学做双语教师。这些年,这座高原小城也在不断注重教育,甲热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也盘算着,再过几年,等孩子们上小学了,她就辞职,辅导孩子学习。
如今,县城还在不断建设,路边总能看到在盖的高楼,道路仍在拓宽延伸,配置着明亮路灯。色达,藏语意为金马,也因此,小城的路灯皆以马为装饰,灯饰以三马环绕,昂头向上。
图
色达草原。雷宇/摄
现在,仁真翁修是7人里唯一在县城买房的骑手,他今年刚买了辆二手车,准备春节时开车回家。
“有房有车是你们眼中的成功吗?”我问。
他回答,“不,善良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