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股市出了个大新闻。
以扇贝逃跑著称的獐子岛,股票拍卖尘埃落定,大连盐化集团以3.43亿元的价格,成为了公司新任第一大股东。
扇贝逃跑?听起来是不是很不靠谱?
年10月开始,獐子岛公司就宣称在獐子岛附近海域养殖的主要海产品之一——虾夷扇贝,跑路了,原因是遭遇「冷水团」。
◎獐子岛附近海域水温较低,适合生长营养价值更丰富的海珍品。
这还没完,此后,獐子岛扇贝又多次出事,6年时间里4次跑路或冻死、饿死。
「狼来了」说多了,就没人信了。
这种离奇解释,导致曾经被誉为「渔业茅台」的獐子岛信誉一落千丈,遭遇网友调侃乃至被拍卖,就不足为奇。
不过,在此之前,獐子岛的扇贝曾一度引发过股市涨停。
今年1月17日,《凤凰周刊》的官方抖音号「凤凰WEEKLY」发布一则短视频,宣称:
「由于汤加火山喷发和海啸,大量太平洋扇贝涌入獐子岛,预计獐子岛今年收益将增长%以上。」
第二天,A股开盘不到40分钟,獐子岛股价直线拉升,直至涨停。
当然,这一信息很快被辟谣了。汤加和獐子岛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有公里,就算海啸再大,想在这么短时间里跑这么远,属实是「贝」折腾过头了。
獐子岛,只能沦为A股的一个魔幻笑话。
◎从汤加到獐子岛的路线图,汤加在逃扇贝应该人手一份。
不过话说回来,扇贝真的就无法「跑路」吗?
事实上,是可以的。
众所周知,扇贝可以附着在海藻上,而海藻可以附着在鲸鱼身上,或者被鲸鱼吞食,从而漂流到中国的北方海域。
虎鲸的游泳速度可以超过55公里,抹香鲸速度则大概在22公里左右。从汤加到獐子岛的距离,一条身负重任的鲸鱼要游到小时。如果每天游5小时,只需要40到天就能到。
也就是说,汤加扇贝跑到獐子岛,也不是不可能,但需要亿点运气和机缘。
◎去年2月,一头40吨重的抹香鲸在大连海滩上搁浅,经过解剖发现,胃里的海藻还裹藏着不少贝类。
图片来源:半岛晨报
除了依靠外物,扇贝还有一种跑路方式,那就是自己游过来。
根据科学家的观测,扇贝有不凡的游动速度,秒速可以轻易达到0.5米,时速可以飙到每小时2公里,按这个速度,汤加的扇贝天就可以到达旅途终点。
◎扇贝的游动时,向前方吸水,再把水从后方喷出去。
图片来源:搜狐
历史上,獐子岛的特产——虾夷扇贝,便是从日本北海道和俄罗斯千岛群岛的南部水域游到中国来的。
北海道渔场是世界第一大渔场,也是虾夷扇贝的发源地和目前全球最大的产区。
它位于曰本暖流和干岛寒流交汇处,由于海水密度差异,冷的海水下沉,暖的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扰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表面,因而浮游生物繁盛,为鱼类提供丰富饵料。
由于跑路跑得太快,虾夷扇贝还曾引发过关于捕鱼权的国际争端。
北海道渔场的北方四岛,曾是苏联的远东门户,除了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还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渔业资源。
北方四岛曾是虾夷国的附属岛屿,包括北海道和周边的岛屿,当地原住民被大和族称为虾夷人,而之所以有此称呼,是因为他们毛发过长,像虾须,又是夷族。
由于日本德川幕府向北扩张,占领了虾夷国,北方四岛变成日本领土。
虾夷扇贝就得名于古虾夷国。
◎宫崎骏动画电影幽灵公主的主角阿席达卡就是虾夷族人。
图片来源:豆瓣
到了19世纪,俄国顺着库页岛南下发现了千岛群岛(包含北方四岛)和北海道,俄国人认为这里的渔业和矿产资源丰富,希望与日本贸易通商,却遭到日本幕府拒绝。
直到二战时期,苏联通过《雅尔塔协定》,取得南库页岛以及千岛群岛。
日本投降后,苏联对千岛群岛进行实际占领。
苏联虽然领土很大,但实际上渔业资源有限,当时的苏联人民非常喜欢来自远东的美味扇贝,北方四岛便将从北海道渔场捕捞的虾夷扇贝,源源不断送到苏联。
对于新到手的宝贝,苏联没有心疼,他们对扇贝疯狂捕捞。然而,北方四岛和日本北海道之间只隔着一道很窄的海峡。
于是,年,北海道渔民的不满爆发了,他们抱怨苏联的采贝船过度捕捞,导致这一海域的扇贝日渐减少。
日本提出抗议很正常,因为日本料理同样离不开扇贝。
◎日本料理中的扇贝。
图片来源:LowCarbingAsian
日本政府表示,扇贝是爬行动物,大陆架是陆地的自然延伸,扇贝只能沿着大陆架上爬行,不能像鱼一样游来游去,因此附属于大陆架,在大陆架附近海域内,苏联无权捕捞扇贝。
苏联则声称,扇贝就像鱼一样,可以自由游动,且速度比很多鱼更快,所以不能被日本渔船私占,苏联渔船有权捕捞。
为了响应渔民要求,日本政府还派遣两艘护卫舰,在争议海域巡逻护航。
苏联称这是敌对行为,并派一艘驱逐舰护航采贝船,监视日本护卫舰,局势一度变得紧张。
继英国和冰岛第一次为了鳕鱼大打出手(CodWarⅠ)之后,苏日「扇贝战争」也一触即发。
◎苏日双方均出动了军舰。
图片来源:Wikimiedia
不过他们还是用成年人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最终,在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TNPFC)调解下,双方签署了协议,结束争端。
协议对日本大陆架范围进行了划定,并允许苏联的25艘渔船在五年内可以继续在原海域采扇贝。
这相当于否定了苏联关于「扇贝是鱼」的离谱说法。
事实上,扇贝不是鱼,但它也要产卵。成年扇贝需要洄游到沙石、礁石比较适合的环境进行繁殖。
而中国的獐子岛显然是最适合扇贝繁殖、生长的环境,它的海域位于黄海北部,海域内水流畅通,营养盐类丰富,海水水温、流速、盐度适中,浮游生物繁盛,海水养殖条件绝佳,是中国最大的清洁海域。獐子岛也因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度创造了辉煌业绩。
坐拥最优质的虾夷扇贝养殖环境,却在近几年频频翻车,爆出各种经营问题,实属自作自受。
换句话说,獐子岛扇贝的减少,被一些人归咎于黄、渤海地区的地理和气候不适合扇贝生长,但这不符合事实,主要原因是獐子岛公司经营不善,以及过度捕捞等问题。
獐子岛扇贝部分依靠底播养殖,但由于无法完全满足产量要求,还需要在近海采捕,不过经年的采捕,已经让虾夷扇贝越来越少了。
40岁的獐子岛公司员工贾言,在十年前便是人工捕捞野生虾夷扇贝的潜水员。
他表示,以前下潜一瓶氧气的时间(20多分钟),可以捡公斤左右的扇贝。现在,同样时间只能捡40公斤左右,甚至只有20公斤,且比以前还累。
年,另一名捕捞员甄伟进入獐子岛公司,在采捕船上分拣捕捞上来的虾夷扇贝。
他表示当时「只要在船上,除了吃饭喝水,就是一锹一锹铲扇贝」。
◎堆积的扇贝。
图片来源:新京报
一些渔民称,「现在,海底下已经基本没有扇贝了」。最近两年,扇贝捕捞船也不怎么出海了。
看来,獐子岛的扇贝正在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确实需要外援。
汤加是没希望了。好在,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为獐子岛带来了新的希望。
接连按公司账簿指示四散逃窜的獐子岛扇贝,很可能会持续迎来实实在在的增长。
因为全球变暖很可能会逐渐将北海道的扇贝引流到渤海湾。
全球变暖最大的影响,是海水平均温度上升,进而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环境。鱼类一般会迁徙至较冷的水域,从而减少温度上升所带来的不适。
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标记放流、粒子追踪实验、渔业调查等方法,对不同海洋生物的生活史特征(产卵率、死亡率、洄游路线、耳石与年龄等)、栖息地环境、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跟踪调查。
他们发现,一些海洋迁徙者,如贝类和海星,却会向更温暖的海域迁徙。
著名科学杂志《自然气候变化》(NatureClimateChange),于年9月发表了一项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ificFoundation)资助下的研究,对这种反常的迁徙进行了解释。
这些生物的反方向迁徙,是因为温暖的海水会提前其产卵时间,导致扇贝、蓝贻贝、圆蛤、海星等生物提前产卵,并遭遇到和正常产卵时间不同的风向和洋流模式。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弗德伦斯(HeidiFraudulence)认为:
「这些更深、更冷的外陆架水域应该提供了一个避免变暖的避难所,所以物种分布收缩到更浅的水域是令人费解的。」
根据科学家们的说法,变暖的海水导致这些物种在春夏两季提前产卵。
这使扇贝幼体会在它们通常不会经历的风向模式和水流中出生和成长,洋流将携带小扇贝进入更暖的地带并继续长大,适应更温暖的环境,达到新的平衡。
◎如果搭上洋流的顺风车,两支虾夷扇贝大军会师黄渤海似乎指日可待。
这对贝类产业具有重要影响。
北海道虾夷扇贝春季的产卵时间是4、5月,由于全球变暖,产卵时间会提前,雌性扇贝会按照往常一样往南方的海域洄游,而这时候由于洋流本身的温度比正常时候更冷,所以扇贝会游到更偏南的地方,从而找到跟往常相似的气温条件。
这就意味着西北太平洋的扇贝产地正在从北海道向南移动,当这种移动能够遇到合适的洋流,例如从更低纬度流过来的黄海暖流,就会达到比较稳定的循环状态。
科学家指出,由于全球变暖是持续的,所以这种迁徙也是渐进的和适应性的。
但他们也强调,这种变化正在发生,扇贝的南迁和全球变暖一样,很可能不可避免。
因此,北海道扇贝洄游产卵的路线,会顺着海岸不断向南移动,最后被黄海暖流带进渤海湾。
这看起来有点反直觉,但从历史看也并非无迹可寻。随着人类活动速率的加快,自然界的物种也在持续发生着改变和交换。
海洋全球史的名著《扇贝:一部历史》就描画了另一条扇贝迁徙路线,即沿着奴隶贸易的轨迹,从西欧来到非洲西海岸。
◎清点贝币。
图片来源:COMPTEUSEDEGAURIDS
当时殖民者发现,当地土著用扇贝作为他们的货币,而且几串扇贝就可以买到一个奴隶。
于是,殖民者随船带着一桶桶活扇贝,把肉吃完,壳留下。当然,吃不完的幸存扇贝就留在非洲海岸上繁衍生息了。
对獐子岛公司来说,气候变化的好消息是渤海和黄海将会迎来更多的优质扇贝,坏消息是,他们必须渡过眼前的寒冬才能看到春天。
也许会有人担心「等草儿青青,马早已饿死」。
不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