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论坛

首页 » 用途 » 用途 » 小说阅读杜鹃为什么这样红
TUhjnbcbe - 2025/2/26 16:48:00
白癜风的医疗 https://m.39.net/pf/a_4792767.html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为什么这样红

红边瑾

过了三月,春风就开始为小兴安岭送暖,一点一点地化去树下的冰雪,一点一点地拂醒冬眠的树枝,于是,就有了报春的杜鹃花盛开满山了。

是啊,这片土地曾经历过历史的寒冬,有一条红色的河流奔腾在白山黑水之间,那么悲壮不屈,气壮山河。

记得,位于小兴安岭西侧的龙门石寨是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的密营所在地,每一株杜鹃花里,都浸染着先烈们抗日救亡的铁血。

年秋天,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松江悲歌盘旋,辽河两岸人哭。眼看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个头不高的辽宁朝阳青年赵尚志,毅然肄业离开了远在广东的黄埔军校,返回家乡从事抗日活动。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拥有了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年山菊花盛开的时候,赵尚志在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立大会上被选为执行主席。省委确定了抗联第三和第六军扩大抗日根据地,向新区发展,向日伪统治薄弱的狭缝中突击的策略,提出了在北满通北、海伦一代开拓新的游击区、建立抗联后方基地的任务。

比之南方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东北抗日联军的西征也很艰苦,因为他们要在林区高寒的无人区求生。年3月初,远征部队挺进到小兴安岭的通北林区,吸引了日伪军从各地调集来的多人对远征部队实施前堵后追,敌人意欲将三军主力一举歼灭。时至隆冬,许多战士被冻伤冻死。由于敌人严密的封锁,部队给养发生极大困难,粮食吃尽,只好宰食瘦弱的战马,马肉吃光了吃马皮,马皮吃光了就以橡子为食。当部队行至通北八道林子时,部队已经断炊数日,危机之下,赵尚志决定在这里埋伏狙击鬼子。

部队在密林深处卧雪静等了两个多小时后,步行的一个营伪军和马爬犁拉着的多名日本兵先后进入了伏击圈。赵尚志指挥部队放过伪军,一齐向日本兵射击。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日伪军措手不及,拉爬犁的马受惊扭头就跑,一时间人仰马翻。有的日伪军仓促抵抗,有的日伪军拼命外跑,趁着日伪军失去指挥、乱了阵脚的机会,赵尚志命令部队向敌人发起冲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西征的抗联将士取得了首胜。赵尚志率领部队到达通北后,为扭转被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又打了一次“冰趟子伏击战”,部队又一次大获全胜。

“八道林子阻击战”和“冰趟子伏击战”是赵尚志指挥抗联三军远征队进行的两次较大的战斗,也是抗联斗争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两次著名战例。

抗联三军两次西征打下了稳固的群众基础,在通北林区南北河流域建立起了抗联后方基地,这一地区成为黑嫩平原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指挥北满抗联部队在大小兴安岭林区与敌人进行殊死抗争、浴血奋战,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金策、许亨植、戴鸿宾、冯治纲、张兰生、王明贵、王钧、赵敬夫、高禹民、于天放、陈雷、郭铁坚、雷炎等留下了许多流血牺牲的悲壮故事。

在抗联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李兆麟、于天放、陈雷以战斗生活为背景,一段一段写出了著名的歌曲《露营之歌》。这首歌,边写边改边唱,从西征开始,写到西征结束: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

征马踟蹰,寒气侵入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战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灭!

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

夺回我河山。

其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两句歌词的故事催人泪下。

当时,部队露营在外,寒冷的天气里,抗联战士只能围坐篝火取暖。篝火燃烧,耗尽了周围氧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人睡着后,很容易吸进二氧化碳中毒昏迷,有的人昏倒在篝火里,等战友发现时人已经死去,更有甚者,有的被火烤焦了,烤干了,只剩下了半个躯体……

杜鹃为什么这样红?我想,该是啼血的黎明和迎春的诗句吧?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写作时运用夸张的手法去凸显抗联战士们遭遇的困境,例如“许多战士被冻伤冻死”“部队已经断炊数日”。

B.出身于黄埔军校的赵尚志,军事指挥才能出众,在省委确定战斗策略和提出作战任务后,他指挥了两次著名的战役。

C.文章依次列出流血牺牲英雄的姓名,表现了作者对众多牺牲英雄的尊重,因为每个为国牺牲的英雄都值得被铭记。

D.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由抗联战士的悲惨命运生发开去,将“杜鹃为什么这样红”这问题置于读者面前,启人深思。

2.作者看到小兴安岭的杜鹃花盛开满山,为什么会联想到龙门石寨?请谈谈你的看法。

3.《露营之歌》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A

(1)杜鹃花是红色的,就像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杜鹃代表一种悲壮的情感,这与抗联战士为了抵抗日本侵略保家卫国而不惧牺牲的精神一致;(2)龙门石寨是抗联第三营所在地,赵尚志带领抗联战士在这里打了两次以少胜多的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抗日的士气;同时有很多战士牺牲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悲壮的故事;他们用热血滋润了这片土地,如今的杜鹃花才会开得这么鲜艳美丽。

(1)《露营之歌》描写了当年抗联战士们的艰难处境,也展现了战士们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2)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他们才能够冒着饿死、冻死的危险,宁可牺牲生命也要把敌人赶出中国;(3)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崇高的精神,他们才能够克服无法想象的困难,把抗战进行到底。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夸张的手法”错。“许多战士被冻伤冻死”“部队已经断炊数日”,这些都是当时遇到的实际情况,并非夸张。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形象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要找到杜鹃花与龙门石寨之间的关系。

先看杜鹃花。中国文化中有“杜鹃啼血”的传说,杜鹃代表一种悲伤的情感;而杜鹃花是红色的,与鲜血的颜色相同,漫山遍野的杜鹃开放,代表一种悲壮的情感;

再看龙门石寨。“位于小兴安岭西侧的龙门石寨是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的密营所在地,每一株杜鹃花里,都浸染着先烈们抗日救亡的铁血”,这里是东北抗联的密营,赵尚志带领抗联战士在这里打过两次漂亮的战斗,“部队在密林深处卧雪静等了两个多小时后……赵尚志命令部队向敌人发起冲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西征的抗联将士取得了首胜。赵尚志率领部队到达通北后,为扭转被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又打了一次‘冰趟子伏击战’,部队又一次大获全胜”“‘八道林子阻击战’和‘冰趟子伏击战’是赵尚志指挥抗联三军远征队进行的两次较大的战斗,也是抗联斗争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两次著名战例”;同时,这里也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时至隆冬许多战士被冻伤冻死”“这一地区成为黑嫩平原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指挥北满抗联部队在大小兴安岭林区与敌人进行殊死抗争、浴血奋战,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金策、许亨植、戴鸿宾、冯治纲、张兰生、王明贵、王钧、赵敬夫、高禹民、于天放、陈雷、郭铁坚、雷炎等留下了许多流血牺牲的悲壮故事”。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滋润着杜鹃花盛开得更加鲜艳。因此,作者看到小兴安岭的杜鹃花盛开满山,就会联想到龙门石寨。

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及文本内容、主题的理解鉴赏能力。

“《露营之歌》是理解本文的钥匙”,意味着这首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够让我们理解这篇文章中赵尚志等革命战士的选择和他们的思想情感。

首先看《露营之歌》的内容、情感。“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寒气侵入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些歌词描写了当年抗联战士们的艰难处境,这与文中描写的“时至隆冬许多战士被冻伤冻死”“有的人昏倒在篝火里,等战友发现时人已经死去,更有甚者,有的被火烤焦了,烤干了,只剩下了半个躯体……”一致,通过歌词,我们更能理解当年战士们克服了怎样的困难,作出了怎样的牺牲。

“伟志兮!何能消灭!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这几句歌词写出了战士们的理想和气魄,正是因为他们心怀祖国,期盼全民族团结起来夺回被日本侵占的土地,才能忍受这样的艰难困苦,作出这样的牺牲。这几句歌词揭示了战士们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让我们理解了为何他们能够在“断炊数日”的情况下仍能够取得“八道林子阻击战”和“冰趟子伏击战”的胜利;理解了他们能够不畏牺牲,宁可饿死冻死也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拳拳爱国之心。

因此,《露营之歌》是理解本文的钥匙。

古诗词鉴赏:登楼戏咏江南土风

文言文阅读:苏武传

小说阅读:捧角

现代文阅读:再见,流沙河先生

文言文阅读:「清」李桢《六国论》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说阅读杜鹃为什么这样红